充电桩发展:车联网大趋势下的生存之道

2017年07月26日 09:53 作者: 浏览:5091次

 近两年来,我国充电桩发展数量快速增长,截至2017年6月底,全国已建成充电桩超过20万根,参与建设运营的主体日趋多元,竞争也愈发激烈。而在蛋糕日益做大的同时,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商们却忧心忡忡:如何在这个商业模式还不成熟、市场格局尚未成型、技术发展有极大不确定性的行业里活下去?活得好?

抓住政策的“胡萝卜”

从政策体系与财政补贴来看,从中央层面给予直接补贴是国际主流做法。近1-2年来,充电设施在企业培育阶段的关键作用日益取得共识,我国政策扶持也开始向充电设施倾斜:

2015年出台了《指导意见》与《发展指南》两份顶层设计文件,配套政策陆续出台;
已明确了“十三五”中央财政“间接奖励”办法;
多个省市已出台专项规划和具体建设运营管理办法。

电能替代和清洁替代是能源产业发展的趋势,随着电动车行业的持续深入发展,更贴合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实际的配套政策必然陆续落地。抓住政策的“胡萝卜”,应势而动,顺势而为,无疑是新能源行业里重要的生存指南,也有利于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,在创造经济价值以外实现社会价值。

商业模式与时俱进

当前商业模式:
 以充电服务并收取服务费为主要形式,部分开展免费充电模式探索;
 包含手机APP的信息平台初步建成,具备OTA、查询、导航等功能;
缺乏多方利益共享模式,协调困难;
 出现分时共享充电桩等新模式。

分割线  箭头 动态
2020年:
增值业务收入占比提升,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创新;
“车-网”与“车-车”等多端信息交互,平台提供预约充电、定期充电、电子商务等服务;
 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下,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共建公共充电基础设施;
充电车位与电动汽车分时共享快速发展。

分割线  箭头 动态
2030年:
 充电服务、增值服务及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交易服务成为三大主要业务;
 车联网、物联网、智能电网等多信息平台全交互,实现自动化驾驶;
运营商平台化运营,成熟的多方利益共享模式;
 智能优化充电设施使用情况,引导充电车位共享并与电网侧互动,提高运营效率。

加速车联网平台建设

充电桩发展既有存量的基础上,建设联桩入网平台,是各大主流运营商的做法。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,打造涵盖充电服务、汽车服务、电网服务的智慧服务体系。比如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建设的智慧车联网平台、特来电的大数据云平台等。

机遇与挑战:市场格局还未固化
根据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的预测(政策修正情景),到2020年,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规模将超过2.0万座站、507万个桩,公共充电网络对重点城市与高速公路实现全覆盖,兼顾其他地区;到2030年,设施规模将超过14万座站、5000万个桩,公共充电网络实现对全国绝大多数城市与高速公路的全面覆盖。

而截至2017年6月,全国已建成的充电桩“仅”20万根,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。

如此大的“蛋糕”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:

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电网公司、中国普天、南方电网公司等央企,以及星星充电、特来电等部分新兴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格局,参与主体众多且分散;

在专用充电设施领域,大部分专用设施尚在独立运行;整体上还未形成统一的充电网络。

由于充电基础设施市场具有典型的“网络经济”特点,未来市场格局将逐步由当前的“散、乱、小”走向赢家通吃的少数几家大型平台运营商主导,大量中小型运营商依附大平台的产业生态格局。

预计到2020年,在公共服务领域将形成几家大型专业服务平台运营商为主,大量中小型运营商并存的格局;在专用服务领域仍以用户自有设施为主,部分自有设施接入平台;设施全面互联互通,形成统一的充电网络。

到2030年,充电桩发展市场中将仅存少数几个主要的充电服务平台运营商,绝大多数公共设施与专用设施都加入一个或多个平台。

正如一位运营商高管所说,目前是在制作蛋糕的过程当中,我们都知道活到最后的能够分享蛋糕的红利,但问题是,如何能活到最后?